《碳中和評價通則》.doc
ICS 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DB11 北京市 地 方 標 準 DB 11/T XXXX-XXXX 碳中和評價通則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bon neutrality ( 征求意見稿 ) XXXX-XX-XX 發布 XXXX-XX-XX 實施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發布 DB11/T XXXX-XXXX I 目 次 前言 .III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語和定義 1 4 碳中和評價的基本要求 2 5 碳中和評價內容 2 6 碳中和評價方法 3 7 碳中和評價程序 4 附 錄 A (資料性附錄) 碳中和評價報告編寫提綱 .6 附 錄 B (資料性附錄) 碳中和評價報告格式 7 參考文獻 8 DB11/T XXXX-XXXX III 前 言 本標準 依據 GB/T 1.1-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。 本標準由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 并歸口 。 本標準由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實施。 本標準起草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 。 本標準 主要 起草人 賈 力、彭啟、黨超、張永欣、 銀了飛、 楊立新、張竹茜 、陳梅倩 。 DB11/T XXXX-XXXX 1 碳中和評價通則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碳中和評價的基本要求 、 評價 內容 、評價方法和評價程序 。 本標準適用于 溫室氣體 排放單位、 產品生產 和 大型 活動 實施 的 碳中和評價工作 。 2 規范性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單)適用于本文件。 GB 17167-2006 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GB /T32150-2015 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 文件 。 3.1 二氧化碳當量( CO2e)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在 輻射強度上與某種溫室氣體 質量 相當的二氧化 碳 的 量。 二氧化碳當量等于給定溫室氣體質量與其全球變暖潛能的乘積。 [GB /T32150-2015,定義 3.16] 3.2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溫室氣體核算邊界 內 排放單位 、 產品生產和 活動 產生 的所有 溫室氣體排放量,按照二氧化碳當量計算 , 被核算邊界 外相應數量的碳信用 完全抵消 。 3.3 溫室氣體排放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在特定時段內釋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 ,以二氧化碳當量的形式表示 。 注 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( CO2)、甲烷( CH4)、氧化亞氮( N2O)、氫氟碳化物( HFCs)、全氟碳化物( PFCs)、六氟化硫( SF6)與三氟化氮( NF3) [GB/T32150-2015,定義 3.7] DB11/T XXXX-XXXX 2 3.4 碳抵消 carbon offset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核算 邊界以外的其他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所產生的 溫室氣體 ( 按照 二氧化碳 當量 計算) 排放的減少 量以及碳匯量 ( 按照二氧化碳當量 計算) , 被排放單位購買,用來補償或抵消自身的 溫室氣體 ( 按照二氧化碳當量 計算) 排放。 3.5 碳匯 carbon sink 主要指森林、草原等從空氣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,主要 包括 森林碳匯、農業碳匯 和 草地 碳匯等多種形式 。 3.6 碳 配額 carbon quotas 指 碳交易市場 中 碳排放 量的 計量單位 。一個碳 配額 通常相當于一噸二氧化碳 當量 。 4 碳中和評價的基本要求 4.1 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的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或產品 , 存在正的 溫室氣體 排放 量 (按照二氧化碳當量 計算) 。 4.2 排放單位 、 大型活動 承辦單位 和 產品生產 單位 需依照本 文件 進行自我審定,并接受獨立第三方 評價 機構的評 價 。 5 碳中和評價內容 5.1 碳中和承諾評價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的 碳中和承諾應 至少 包括如下內容 a 碳中和承諾的陳述; b 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; c 與實現碳中和時間表相對應的 碳 中和 目標; d 計劃實現和維持 碳中和 的手段, 至少應 包括 抵消 溫室氣體 類型和 排放 量 所提出的 方案與策略及 實施方案與策略 的理由 。 5.2 溫室氣體排放 量 評價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生產 的 溫室氣體 排放量需依據 如下 溫室氣體 排放量證明文件 確定 a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生產 的 溫室氣體 排放 報告; b 由獨立第三方 評價 機構 出具 的 溫室氣體 排放 核查報告。 DB11/T XXXX-XXXX 3 5.3 購買和自主開發減排量 情況 評價 5.3.1 購買 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 的 情況 a 購買的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 項目來源 、 名稱 、項目編號和減排氣體類型 ; b 購買的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 項目減排量的 數量; c 購買的 國家核證自愿減 排 項目 減排量的 有效期限; d 雙方的交易協定。 5.3.2 購買碳配額的情況 a 購買碳配額的數量; b 購買碳配額的交易記錄等證明文件 。 5.3.3 自主開發 的 溫室氣體 減排 量 情況 a 自主開發 的 溫室氣體 減排 量 類型和 內容; b 自主開發的 溫室氣體 減排量 數量 ; c 自主開 發 的 溫室氣體 減排 量 的 有效期限; d 經國家核證的 證明 文件 。 5.4 碳中和程度評價 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的 碳中和程度按碳中和率進行評價,碳中和率的計算 見 公式 ( 1) 。 ω ∑miM 100 .( 1) 式 中 ω 排放單位、大型活動 或 產品的碳中和率; mi 排放單位 、 大型活動承辦單位 或產品生產單位 購買 和 自主開發的 溫室氣體 減排量 , tCO2e; M 排放單位、 大型活動或產品 生產過程 的 溫室氣體 排放量, tCO2e。 6 碳中和 評價方法 6.1 本標準采用 兩 級指標評價,評價指標體系由定性評價指標和定量評價指標組成。定性評價指標占20,定量評價指標占 80。 6.2 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部分的總分由各定性評價指標得分的加和確定,總分值 20 分。排放單位 的 碳中和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具體指標組成、描述及分值見表 1;大型活動的碳中和評價定性指標 體系具體指標組成、描述及分值見表 2;產品的碳中和評價定性指標體系具體指標組成、描述及分值參見表 1。 表 1 排放單位 和 產品 碳中和評價指標體系描述 及分值 準則層 (一級指標) 指標層 (二級指標) 分值 評分范圍 DB11/T XXXX-XXXX 4 表 1 排放單位和產品碳中和評價指標體系描述 及分值 (續) 碳排放 管理體系評價 碳排放 管理體系的建設情況 4 建設完成,得 4分;未建設,得 0分。 是否滿足 碳排放 管理體系要求 4 滿足,得 4分;不滿足,得 0分。 能源計量情況評價 是否滿足 GB17167-2006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的要求 4 滿足,得 4分;不滿足,得 0分。 碳中和承諾評價 碳中和承諾內容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證據文件是否完整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溫室氣體排放量評價 溫室氣體排放報告 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獨立第三方評價機構認定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查報告 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合計 20 表 2 大型活動碳中和評價指標體系描述及分值 準則層 (一級指標) 指標層 (二 級指標) 分值 評分范圍 承辦單位碳 排放 管理體系評價 碳排放管理 體系的建設情況 4 建設完成,得 4分 ; 未建設 ,得 0分。 是否滿足 碳排放 管理體系要求 4 滿足,得 4分;不滿足,得 0分。 低碳策略評價 是否有低碳策劃書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。 低碳策劃書內容是否充分、規范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。 碳中和承諾評價 碳中和承諾內容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證據文件是否完整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溫室氣體 排放量評價 溫室氣體 排放報告 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獨立 第三方機構認定的 溫室氣體 排放核查報告 是否規范、充分 2 是,得 2分;否,得 0分 。 合計 20 6.3 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指標是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 的碳中和率, 碳 中和率 對應的定量評價指標分值見表 3。 表 3 定量評價指標分值與碳 中和 率( )的對應關系 碳 中和率 90及 以上 70 89 50 69 20 49 20以下 定量評價指標分值 80 60 40 20 0 注 定量評價分值根據不同的碳中和率區間分為五檔。 7 碳中和評價程序 DB11/T XXXX-XXXX 5 7.1 評價啟動 7.1.1 成立碳中和 實施水平 評審組,指定評審組中一人擔任評審組組長,由評審組負責具體的評價工作。 7.1.2 評審組成員應為來自于碳中和領域的專家,且需獲得相關領域的高級技術職稱。 7.1.3 編制評審工作計劃,評審計劃應包括評價目的、評價準則、評價范圍、評價活動日程安排。 7.2 評價實施 7.2.1 文件評審 評審組應對排放單位 、 大型活動承辦單位 或產品生產單位 提供的申報資料和自我評價結果進行初步評審,確定其 資料中 是否 涵蓋了 本標準 第五章的全部內容,并識別出現場評審需重點關注的方面。 7.2.2 現場評審 現場評審包括如下內容 召開見面會 雙方人員介紹,確定評審計劃等事宜;排放單位 、 大型活動承辦單位 或產品生產單位 介紹碳排放的基本情況 、 相關碳中和實施情況和實施 成效 。 查閱申報資料 申報材料應包括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或產品 的基本情況介紹、碳中和聲明及承諾、碳中和實施方案、實施 成效 、與碳 中和 相關的數據統計信息及相關證明材料。 訪談相關人員 召開總結會 與申報單位負責人溝通評審發現 、確認評審結論。由評審組組長陳述本次評審發現事項及結論。 7.3 評價結果 本標準評價采用 100分制,排放單位 、大型活動 和 產品的 最終得分為定性和定量評價分值的總和,并將評價得分按等級分作 4等,具體見表 4。 表 4 碳中和評價結果 等級 碳中和效果差 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 不合格 分數 85 100 70 84 60 69 60以下 7.4 評價報告 評價報告編寫提綱示例參見附錄 A,評價報告格式參見附錄 B。 DB11/T XXXX-XXXX 6 附 錄 A ( 資料性 附錄) 碳中和評價報告編寫提綱 1. 概述 1.1. 評審目的 1.2. 評審范圍 1.3. 評審準則 2. 評審過程和方法 2.1. 核查組安排 2.2. 文件評審 2.3. 現場 評審 3. 評審發現 3.1 排放單位、 大型活動 或 產品 的基本信息 3.2 排放單位、 大型活動或產品 與評價 指標符合性 3.3 排放單位、 大型活動或產品 的評價結果 4. 資料清單 DB11/T XXXX-XXXX 7 附 錄 B ( 資料 性附錄) 碳中和評價報告 格式 封頁 XXXX 碳中和評價報告書 報告書編號 評價機構名稱(加蓋公章) 年 月 日 封二 報告書名稱 XXXX 碳中和評價報告書 評審組組長姓名、技術職務、簽名 評審組成員姓名、技術職務、簽名 報告書編寫人姓名、技術職務、簽名 報告書審核人姓名、技術職務、簽名 報告書簽發人姓名、簽名 封三 目錄 正文按照目錄內容編寫,紙質規格 A4紙, 字體為國標仿宋體,標準小 4號。 頁眉 XXXX 碳中和評價報告書、報告書編號、字體為國標宋體,標準小 5號。 頁腳評價機構名稱,頁碼(第 X頁 共 XX頁),字體為國標宋體,標準小 5號。 附件碳中和評價委托書、其他應該列入的有關資料。 DB11/T XXXX-XXXX 8 參考文獻 [1]. GB /T23331-2012 能源管理體系要求 [2]. BSI. PAS2060 2010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[R].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, 2010. [3]. 楊艷芳 , 李慧鳳 . 北京市低碳城市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[J]. 科技管理研究 , 2012, 321588-90. [4]. 鄧明君 , 羅 文兵 , 尹 立娟 . 國 外 碳中 和 理論 研 究與 實 踐發 展 述 評 [J]. 資 源 科學 , 2013, 3551084-1094. [5].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Group University of Toronto. Getting to Carbon Neutral A Guide for Canadian Municipalities[R]. Toronto And Region Conservation, 2010. [6]. 張貴祥 , 武于非 . 北京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與對策 [J]. 生態經濟 中文版 , 2011359-63. [7]. Lazarus M, Chandler C, Erickson P. A core framework and scenario for deep GHG reductions at the city scale[J]. Energy Policy, 2013, 573563-574. [8]. Millard-Ball A, Ortolano L. Constructing carbon offsets The obstacles to quantifying emission reductions[J]. Energy Policy, 2010, 381533-546. [9]. Clark T A. Metropolitan density, energy efficiency and carbon emissions Multi-attribute tradeoff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[J]. Energy Policy, 2013, 531413-428. [10]. Kennedy S, Sgouridis S. Rigorous classification and carbon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low and Zero Carbon Cities[J]. Energy Policy, 2011, 3995259-5268. [11]. 姚婷婷 , 陳澤勇 . 碳中和國際標準解析 [J]. 電子質量 , 2011159-61. [12]. 舟丹 . 什么是“碳減排”、“碳中和”、“碳匯” [J]. 中外能源 , 20111138.